劉備決定征討孫權。
東征是在關羽敗走麥城的兩年半以後。這就至少說明此戰的目的,並不完全是為關羽報仇。真正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這段時間內天下大勢的變化。
實際上,關羽死後一個月,重大事件就接連發生。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去世,太子曹丕繼承魏王王位。十月,曹丕逼漢獻帝禪讓,代漢稱帝,改元黃初。第二年四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八月,孫權接受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次年建元黃武。
這樣一來,當時的天下就有了三種年號(曹魏的、蜀漢的和孫吳的),兩個皇帝(曹丕和劉備),一個獨立王國的國王(孫權),三分天下之勢初步形成。
與此同時,孫劉聯盟也公開破裂。
奪取南郡後,孫權與劉備徹底翻臉,宣佈只承認劉璋是益州牧,曹操則宣佈孫權兼任荊州牧。也就是說,孫權承認曹操是中央,曹操承認荊州是孫權的,他們也都不承認益州是劉備的。按照這個邏輯,原本既是荊州牧,又是益州牧,還是豫州牧的劉備,現在什麼都不是。
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
於是,劉備在稱帝六個月後,發動了順江東下討伐孫權的戰爭。由於劉備駐軍猇亭(猇讀如消,在今湖北宜都北)和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故史稱“夷陵—猇亭之戰”,簡稱“夷陵之戰”或“猇亭之戰”。
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堪稱這段歷史上的三大戰役,而且都以戰爭發動者的失敗而告終。官渡之戰是袁紹發動的,袁紹失敗。赤壁之戰是曹操發動的,曹操失敗。夷陵之戰是劉備發動的,劉備失敗。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