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綠遍瀟湘外,疏林玉露寒,鳳毛叢勁節,只上盡頭竿。
這首詩很幼稚,也不像應試的格式。大致這時居正的聲名,在湖廣已經很大,所以主考給他臨時的口試,和平常的形式不同。單憑居正的年齡和聲名,原有中舉的希望。但是因為湖廣巡撫顧璘的主張,這次卻沒有成功。
顧璘,應天府上元縣人,是當時有名的才子,和同縣陳沂、王韋稱為金陵三俊,其後又加入寶應朱應登,稱為四大家。(16)他認為十三歲的孩子就中舉人,以後便會自滿,反而把上進的志願打消,這是對於居正的不利,因此主張趁此給他一些挫折,使他更能奮發。他和監試的馮御史說:“張居正是一個大材,早些發達,原沒有什麼不可,不過最好還讓他遲幾年,等到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展更沒有限量。這是御史的事,一切請你斟酌吧。”這次居正的考卷,很得湖廣按察僉事陳束的欣賞。陳束極力主張錄取,但是監試御史想起顧璘的吩咐,竭力拒絕,居正竟沒有錄取。這件事對於居正發生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居正對於顧璘,始終感激。委實這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要是居正就在這年中舉,不過早了三年,以後也許在湖廣添一個唐寅那樣的人物,而一生的事業,便會在詩酒風流中消逝。他自己也曾說:
僕昔年十三,大司寇東橋顧公,時為敝省巡撫,一見即許以國士,呼為小友。每與藩、臬諸君言:“此子將相材也。昔張燕公識李鄴侯於童稚,吾庶幾云云。”又解束帶以相贈曰:“子他日不束此,聊以表呂虔意耳。”一日留僕共飯,出其少子,今名峻者,指示之曰:“此荊州張秀才也。他年當樞要,汝可往見之,必念其為故人子也。”僕自以童幼,豈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報,中心藏之,未嘗敢忘。(17)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