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遍了《臺灣早期民藝》這本書裡的每一張圖片,這種據說用來磨糯米漿的大碗,裡面並沒有介紹。
這隻大碗的裡面,划著細細的紋路,碗口滾了一圈深色,怎麼看它也看不厭。
臺灣的民俗品,在陶器方面,總比現在燒出來的要拙樸得多。就算拿藝術水準來說,比起歐洲來,也不失色。奇怪的倒是現在,為什麼出不了那麼拙的作品來呢?
這隻大碗,也是在嘉義的那家民俗古董店裡得來的。當大家都去忙他們的甕時,我悄悄買下了這一隻。朋友們對我太好,都不上來搶,甚而讓來讓去的,叫人好不羞愧。民俗店的老闆娘,最欺負我,因為我不知殺價,而且臉上流露出很想要的樣子。
她一直強調,這隻碗,可以用在“花道”上,是個插花的好容器。她講的,總是功能、功能又功能,到底是個實際的傢伙。可是我不會拿它去插花的,這麼美的內容,沒有任何鮮花可以搶去它的風采,也不應該把它如此淪落。只看它,那平常的往桌上一放,整個室內的氣氛就改成樸樸素素的了。
那一天,在嘉義的店裡,得了一隻上幾張圖片中介紹的“鼓椅”,得了一隻這幅照片中的大碗,買了一隻小小的罈子,就收心了。
臨走時,那個被我們吵得昏頭轉向的老闆娘很可愛的說,要跟我合照一張照片,代價是——送一隻小甕,我欣然答應,就把手搭在她的肩上,望著照相機。那時候,我們站在大門口,門口堆了一地的罈子——我們買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