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引 子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最近幾個月裡,我接二連三地到殯儀館去。一些人相繼離世了,先是我的奶奶,這位活了九十歲的老太太,50年代做過我們這個城市的市長。四十年過後,這個城市知道她的人已經不多,但在她的遺體告別儀式上還是來了不少人。大部分人我都不認識,多是她從前的戰友、部下吧。遺體告別之前,他們輪番到休息室向我們家的人表示慰問。作為遺屬,我們家的人都流著淚——除我之外。我不是不想流淚,我奶奶生前是很疼我的。我有一隻和平鴿牌袖珍鬧鐘,就是我奶奶50年代末訪問蘇聯時專為我帶回的,儘管那時我還不識字,時間對我還不具備什麼意義。我之所以無法流淚,是因為我奶奶的長子——我父親流了太多的淚,一個將近七十歲的男人,就那麼當著眾多的熟人生人,咧著大嘴放肆地嚎哭,鼻涕眼淚以及他那因悲哀而扭曲的臉都使我感到難為情,也許是難過。後來《哀樂》響起來了,告別儀式開始了,我們站在靈堂一側,繼續接受慰問和握手。我以為我會在這個時刻流淚,但眼淚它還是下不來,因為我的精神一直不能集中。我盯著玻璃棺材裡我奶奶的遺容,發現她居然被化妝師給塗了兩個邊緣明顯的紅臉蛋兒。化妝師當然是好意,是想讓死者看上去和活著一樣。問題是我奶奶活著的時候從不這樣,她一生不用化妝品,絕想不到死後會被化妝師在臉上大做文章。她的紅臉蛋兒阻止了我的眼淚,《哀樂》也使我走神兒。因為這一曲舉國上下沿用至今的《哀樂》,本出自我奶奶的小叔子、我父親的二叔、也就是我的二爺爺之手。抗戰時期他在賀龍領導的西北戰鬥劇社當指導員兼作曲,他創作的小歌劇《新舊光景》在當時可說是膾炙人口,《哀樂》便是取材於其中的一段插曲。當然,它後來之所以能流行全國,想必是又經人作過了加工整理,才更加豐富和完整。但《哀樂》的主創者是我的二爺爺,這是個事實。這個事實逗弄得我在有《哀樂》的場合總是三心二意。不止一個人告訴我,《哀樂》的成功就在於它能使所有聽見它的人要哭,不管你眼前有沒有一個活生生的死人。於是我就想,正因為有了《哀樂》,人類才沒有了判斷眼淚真偽的可能。《哀樂》是要喚起人所有的悲傷細胞為之活躍的,我彷彿因為與其作者有親緣關係,才逃離了這種被喚起。我常在應該悲哀的時候刻意欣賞《哀樂》作為一首“經典”樂曲的成功之處,我還想起我那位創作了《哀樂》的長輩,當他去世前是怎樣叮囑家人千萬不要在他的遺體告別式上播放《哀樂》。他真是聰明,他願在死後還原成一個生活中的真人吧,那便用不著讓人拿他創作的《哀樂》再為他增添些戲劇性的悲傷。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