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不可思議的社會性痴迷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崑曲從十六世紀後期到十八世紀末曾在中國製造過長達兩百餘年的社會性痴迷,而且人們對它的痴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延續兩百年的蘇州虎丘山中秋曲會。

這是一年一度全民性的戲曲大賽會,以演唱崑曲為主。根據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張岱等人的記載,每年中秋那天,蘇州城的家家戶戶傾城而來,浩浩蕩蕩來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紛至沓來。先是萬眾齊唱,後比出優勝者數十人,再唱再比,優勝者漸次減少,最後在一片寧靜中由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場,“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張岱《陶庵夢憶》卷五:虎丘中秋夜)清代李漁也用詩句記述過這種曲會,說賽曲過程中萬眾極其投入,聲聲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緒激揚得無以復加:“一讚一回好,一字一聲血,幾令善歌人,唱殺虎丘月。”(李漁《虎丘千人石上聽曲》)在這種曲會中也演戲,但主要是唱曲。所唱的曲子多為崑曲劇目中的段落,可見當時吳地全民對於崑曲劇目的熟悉程度。所謂全民,按張岱的記載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伎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閒、奚僮走空之輩”,他們不僅是崑曲演唱的欣賞者,而且也是崑曲演唱的投入者。這種普及到社會每個角落的全民性活動又是當時崑劇藝術的最高評判場所,一切沒有在虎丘山曲會上亮過相的演員是很難在崑曲界取得足夠地位的。這樣,鋪天蓋地般的全民性痴迷成了崑曲藝術生存的濃烈氛圍,使人聯想到古希臘大圓劇場中萬眾向悲劇演員聲聲歡呼的場面。除此之外,世界戲劇史上很難再找到虎丘山曲會這樣規模宏大而又歷時久遠的劇藝活動了,中國戲曲史上更沒有另一種戲曲唱腔範型具有過如此深廣的社會滲透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