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迴盪著胡笳長笛。
只是,後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
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
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痴迷了兩百年之久的崑曲的笛聲。
十二年前,我曾向臺灣的聽眾描述過這種笛聲。
應《聯合報》之邀,在臺北中央圖書館發表了一個有關崑曲的演講。演講之餘,還與我所敬重的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作了一次有關崑曲之美的長篇對談,發表於《中國時報》。那是我第一次到臺灣,《文化苦旅》還沒有在那裡出版,因此我留給臺灣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崑曲研究者。
十二年間經歷了很多事情,我的主要精力投注在對人類各大文明廢墟的實地考察上。忘了是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我得到訊息,崑曲被聯合國評上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個訊息,使我荒涼的心境間增添了一份滋潤。我在萬里之外,聽到了來自蘇州的笛聲。
不久又聽到另一個訊息,世界遺產大會將在蘇州召開。蘇州有這個資格,種種理由中有一項,必與崑曲有關,我想。
回國後我又幾度訪問蘇州。奇怪的是,似乎冥冥中已有安排,每次都遇到白先勇先生。他忙忙碌碌地往來於美國、臺灣和蘇州之間,只想把崑曲藝術再一次隆重地推向海內外。他向我介紹蘇州崑劇團的演員和劇目時,如家人捧持家珍示客,這讓我感到慚愧。我們常常與珍寶相鄰咫尺而不知相護相守。所謂文化,就在這相護相守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