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陀羅故地尋找到法顯和玄笑的足跡,我如此激動,還有一個更具體的原因:這是我們歷險考察的長途中第一次在文化意義上的逆向幸遇。
我以前曾經說過,古代中國走得比較遠的有四種人,一是商人,二是軍人,三是僧人,四是詩人。
商人謀利,軍人從命,他們的遠行雖然也會帶來一些文化成果,但嚴格意義上的文化企圖卻屬於遠行的僧人和詩人。
這四種人走路的遠近也不一樣。絲綢之路上的商人走得遠一點,而軍人卻走得不太遠,因為中國曆代皇帝多數不喜歡萬里遠征。
那麼僧人與詩人呢?詩人,首先提叨仔些邊塞詩人,也包括像李白這樣腳頭特別散的大詩人,一生走的路倒確實不少,但要他們當真翻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帕米爾高原就不太可能了,即使有這種願望,也沒有足夠的意志、毅力和體能。詩人往往多愁善感,遇到生命絕境,在精神上很可能崩潰。至於其他貌似狂放的文人,不管平日嘴上多麼萬水千山,一遇到真正的艱辛大多逃之夭夭,然後又轉過身來在行路者背後指指點點。文人通病,古今皆然。僧人就不一樣了。宗教理念給他們帶來了巨人的能量,他們中的優秀分子,更是不惜穿越生命絕境,去獲取精神上的經典,因此就有可能出現驚天地、泣鬼神的腳步。
於是,能走遠路的其實只剩下了商人和僧人,而具有明確文化意圖的只有僧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