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歷來在旅行中尋訪的重點,是遺蹟現場而不是博物館,但又喜歡在尋訪之前或之後去一下博物館,找一個索引或做一個總結。一直處於戰爭陰雲下的伊拉克,古蹟的儲存情況如何?對此我一無所知,心想不如先去一下國家博物館瞭解個大概再說。
博物館在地圖上標捌反醒目,走去一看,只見兩個持槍士兵把門,門內荒草離離。我們的編導辛朋朋小姐前去接洽,答覆是九年來從未開放過,所有展品為防轟炸都曾裝箱轉移,現在為了迎接新世紀準備重新開放,已整理出一個廳。能否讓我們成為首批參觀者,必須等一位負責人到來後再決定。
於是,我們就坐在路邊的石階上耐心等待。
院中前方有一尊塑像,好像是一個歷史人物,但荒草太深我走不過去,只能猜測他也許是漢漠拉比(Ha.muraPe),也許是尼布甲尼撤(Nebuchadnezzar),我想不應該是第三個人。這麼一想,我站起身來,慢慢在博物館的門口徘徊,趁著等待的閒暇蒐羅一下自己心目中有關兩河文明的片斷印象。
先得整理一下時間概念。現在國際學術界都知道的“楔形文字”,證明早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前兩河下游已有令人矚目的古文明。但是,大家在習慣上還是願意再把時間往後推兩千五百年,從公元前兩千年以後的蘭個王朝說起,那就是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後巴比倫王國。這蘭個主國代表著兩河文明的顯赫期,歷時共一千五百年,大約與古埃及的歷史平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