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封存的法老人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在希臘海濱,我曾思考過古代希臘哲.人關於此岸和彼岸的理解,以及這種理解與希臘悲劇的關係;在盧克索,我發現此岸與彼岸的關係縮小到了尼羅河兩岸,那裡幾乎是一個生、死、神、人之間的直觀模型。

照理,這樣的模型早就會被熱鬧的世俗敗壞了,但它竟然原汁原味地儲存了下來,我把這種儲存稱之為“封存”。

“封存”的第一原因是遷移。如果埃及的重心不遷移到亞歷山大和開羅,而是繼續保持於盧克索,那麼不難設想,此地的古蹟將會隨著歷史的程序逐一改變自己的身份。越受新的統治者重視,情況就越糟糕,一次次的重新整理很可能是最根本的破壞。

“封存”的第二原因是墓葬。盧克索的多數遺蹟在地下,雖然歷來受到盜墓者的不斷洗劫,但盜墓者不可能發現所有的洞穴,更不會改變墓道、浮雕、壁畫,因此總要比地上儲存得好,使近幾百年的考古學家們每每有巨大收穫。

“封存”的第三原因是氣候。尼羅河流域緊靠撒哈拉大沙漠,氣候乾燥,卻又不暴熱,一遇陰影便涼爽宜人,簡直不知黴蝕為何物。以我所見,除了內外浩劫,黴蝕是文物儲存的最大敵人,例如中國南方於反難儲存遠年遺蹟,就與氣候有關。現代包裝技術以真空封存防止黴蝕,盧克索不是真空,卻有近似真空的封存功能。

“封存”的第四原因是材料。埃及的建築材料以石料為主,石灰石、花崗石、雪花石鋪天蓋地,巨大、堅緻、光沽,歷千年而不頹弛。佔埃及人把自己的審美嚮往透過各種形態和符號“封存”在這些石塊中了,連一個圓柱都是一個完整計程車如字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