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上,他們有著比衛希顏更堅定的信念。
交趾國中是有儒學的,在隸屬東漢和唐朝的時期,儒學傳播最盛。而在五代交趾獨立為國後,前後歷吳、丁、黎三朝,均是戎馬倥傯,國祚短暫,王族和貴族為了鞏固統治,便推行崇佛抑儒的政策,又因重軍功而重武輕文,儒學便受到抑制。直接到李朝立朝五六十年後,國家漸漸安定,需要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和治國安邦之策,於是在崇尚佛教的同時,開始重視儒學,大修文廟,尊孔子,並開科取士,同時考釋、道、儒三家的經書,使儒學的地位得到提高。大宋攻破交趾時,李朝已推廣儒學六十多年,國中貴族多半都是學過儒經的。
這對安南路推廣儒學來說有利有弊,其利在於有基礎,推廣更容易;其弊則在於歸心更難。凡是地域狹小的國家,民族特性多半都深藏著自卑,而因為自卑,所以敏感,表現於外的就是極度的自尊,自負,甚至到自大。譬如高麗,深受華夏文明影響,用的是漢字,學的是儒家,醫學、官制等等都是由中國傳入,明面上對中國稱臣,骨子裡卻不以臣居,自認為將儒家文化學精了,將華夏文明高麗化了,就是“正統”了,心裡未嘗不以“中國”自居。交趾也是如此。宋時的交趾國在衛希顏記憶中只是越南的一半,卻在向南、向西征伐擴張時,以“中國”自居了——所以外邦要向交趾稱臣。大宋的宰執們對南北這兩個彈丸之國的自大很是不屑,鴻臚寺負責高麗事務的官員們認為應該狠狠打高麗人的臉,讓他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正統”,安南路的官員們則喜歡用衛希顏說的“碾壓”二字,用文明碾壓他們,讓學過幾部儒學經書、以廣修文廟為榮的前越國貴族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儒學,什麼是真正的崇儒。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