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分卷閱讀577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代何氏集解的地位。

至熙豐年間,王安石設經義局,對儒經重新訓釋,修撰《三經新義》頒為官刻註疏,王安石長子王雱又著《論語解》,因王安石執政的影響力,科考學子們也讀王《解》,對其重視漸超過邢《注》。

及後,王雱英年早逝,隨著王安石罷相,王《解》地位便一落千丈,邢氏註疏重得學子青睞,成為科考《論語》的唯一解經,至建炎朝也未更易。

名可秀批讀的正是邢氏註疏,她淡笑搖頭,指端彈了下書皮,“不是修訂。”語意未盡,卻看著衛希顏只笑不語,眸子在琉璃燈下明亮有神。

衛希顏一怔,信手拿過那書翻了幾頁,只看圈刪批註,須臾,抬眸,“你想另作解經?”不是修訂,是完全的取代。

她眼眸光芒閃動,記起建炎二年的制舉變革風波——

朝廷制舉廣開商科,儒林掀起義利之辯,和商賈在報端的論戰愈演愈烈,京城、江南、福建,甚至遠在巴蜀的商儒都摻和進來,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繼而,參加禮部試的儒商兩派貢士在貢院鬥毆案,集體下獄臨安府,使聞者瞠目,朝野譁然;就在千百雙眼睛盯著大理寺開審時,《西湖時報》發表了一位“楓山居士”的文章,這篇題為《原儒》的文章一現身,就如同在沸油裡澆下滾水,“轟”地炸開了。

儒林各派群起而攻之,非難詰責之聲不斷,人人口誅筆伐,恨不得揪出這位“楓山居士”當面問責……奈何此人只聞其名、不見其人,每月只在《西湖時報》上發表一文,逐條辯駁非難者的論點,面對群儒圍攻,不急不懼,以一種悠緩自如的方式迴應著,這種彷彿居高臨下的徐徐姿態更讓人抓狂。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