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的用意:
唐宋科考的《春秋》官本均沿用了漢儒的《春秋左傳》,但《左傳》受漢代“天人感應”的影響,突出災異論,即天災是上天對為政不當的警示——王安石變法期間,便多次遭到反對派借《春秋》之語,拿天災說事,攻訐變法,遂促使王安石堅定了將《春秋》剝出官學的決心。
從名可秀的立場而言,她認同王安石這一做法。曾經與蘇雲卿論及此事,道:“孔子修‘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樂》與為政無關,《易》更趨於道象數,而‘詩書禮’三經則為王荊公的《三經新義》詮釋研透,反對派難以駁議,相駁者唯《春秋》爾!”
她這話恰恰解釋了為何歷來反對王安石新學的儒者皆以《春秋》駁斥王安石的原因——
儒家講求濟世治天下,而《春秋》正是孔子所治六經中與政治關係最緊密的,大宋士大夫政治鬥爭的一大特點就是政治與學術相連,於是孔子手削的這部先聖經典,便成為司馬光的溫公學派、張載的關學、邵雍的洛學、二程的理學拿來駁刺王安石新學的筆槍武器。
“胡安國等奏立《春秋》只是表,他們真正想撼動的,是王荊公的新學。”名可秀在學術上反對一家獨大,但絕不容許程氏理學佔據大宋儒學的主流,雖說程學當前在朝廷派系尚是小枝,但也要防備它坐大過甚,尤其是對趙構的影響。
她眼底凝鋒,道:“胡安國、朱震、譙定三人都兼著皇帝經講,言傳身教之下,難免會讓皇帝耳濡目染,不可不防。”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