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驟雨般激烈的碭山之戰結束後,鰲拜和李國翰身死闖軍之手,只有譚泰和遏必隆帶著五百殘兵逃出生天。
可是他們的命運並不比光榮“犧牲”的鰲拜等人好到哪裡去,正如阿巴泰所言,“大清興兵以來,從未遭逢如此大敗”。
雖然這場戰役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和內大臣圖爾格在情報和戰略部署上的不謹慎造成的。
可是阿巴泰當然不會自己把責任攬到身上來,即便他之前已經連續三次分兵,一再削弱了清軍的兵力,可是碭山之戰的失敗,首當其衝的責任當然還是要落在指揮此戰的固山額真譚泰身上。
譚泰、鰲拜、遏必隆都是鑲黃旗出身,俱為皇太極的嫡系心腹,他們在黃河南岸遭遇到這樣大的失敗,無疑將極大衝擊到皇太極於清國中的權威地位。
特別是松錦大戰以後,皇太極的病情越發嚴重,多爾袞的行事又越發跋扈起來,在這樣微妙的時刻,鑲黃旗的力量突然遭到極大削弱,的確給八旗軍的未來打下了深深的陰影。
“國朝起兵二十年以來,何曾遭到過這樣的慘敗!譚泰,你戰敗已經是不赦之罪,沒有在戰場上陣沒,又苟且偷生地逃了回來,怎麼有臉面回盛京覆命呢?折辱八旗軍威,罪在不赦!”
阿巴泰對譚泰沒什麼話可講的,譚泰打出碭山之戰這樣一戰傷亡四千清軍,其中還有二千滿洲八旗大兵的超級慘敗來,就算皇太極有心庇護,也絕對不可能保住譚泰的周全。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