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莊制的核心就在於分離土地的所有權、經營權和生產權,孫可望的做法是在保留士紳地主階層對田產所有權的情況下,剝奪他們經營土地的權力,而改派大西軍的管莊代為“管理”,而原本的佃農則繼續耕作。
地主在營莊制中只能拿到大西軍規定的一個較低的分成比例,實際的土地經營權落入管莊之手,主要收入則由大西軍政權和佃農分潤。
地主階層在營莊制裡利益受損,但也保留了一定的固定田息收入,只是投資土地的回報率大幅度下降——如果這種制度可以長期推行下去,那麼投資土地就會變得無利可圖,地主階層勢必將手中的固定田息收入投資到工商業進行再生產,促進社會總生產的全面進步。
若營莊制能夠發展成熟,那麼只擁有土地所有權和分紅全力、而沒有土地經營權計程車紳地主就可能發展成股東的形態,而直接負責經營土地的管莊就可能變成類似於職業經理人的形態。
土地將由專業人士經營,生產效率得到提高,而投資土地無利可圖計程車紳也會轉而把手上的閒錢,投資到其他資本回報率更高的工商行業裡。
只是這些設想雖然很美好,但歷史上以孫可望在行政管理上的天縱奇才,也難以長期維持營莊制,而不得不一步步妥協,由營莊制到屯田制,再到李定國主政時期徹底的清田馳禁。
營莊制最後還是破產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