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go-->
1837年8月30日的白金漢宮音樂會,是一個音樂史上幾乎不可能複製的奇蹟,以致於人們往往稱它為“維多利亞的音樂加冕之夜”。
音樂史研究者們常說,倘若把歐洲當時的音樂天才繪成一張星空圖,那麼那晚的白金漢宮便是銀河坍塌的地點。
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塔爾貝格、老約翰·施特勞斯、克拉拉·諾韋洛、約翰·布拉漢姆、亨利·布拉格羅夫……
這裡的每一個名字,單拎出來都足以撐起一個樂派,而他們竟然在同一晚登上同一個舞臺。
白金漢宮音樂會陣容之盛,堪比奧林匹斯眾神降臨。
然而,當夜真正的巔峰,不是任何一位獨奏家,而是那位被後世稱為“帝國之耳”的男人——亞瑟·黑斯廷斯爵士。
亞瑟·黑斯廷斯的《威靈頓進行曲》,在音樂史上具有雙重意義。
一方面,它是19世紀軍樂傳統的集大成者。從貝多芬的《威靈頓的勝利》到門德爾松的《蘇格蘭交響曲》,都可視作它的遠親。
另一方面,《威靈頓進行曲》的直接影響同樣是巨大的。
翌年,老約翰·施特勞斯在維也納出版了改編自《威靈頓進行曲》的《英倫軍號圓舞曲》。
門德爾松在信中提到:“倫敦在那一夜聽懂了和聲中的道德韻律。”
李斯特則帶著那份震撼回到巴黎,寫下《英雄詩章》系列的初稿。
甚至連年輕的勃拉姆斯,後來聽老一輩描述此夜盛況時,也在筆記上寫道:“那是鋼琴、管絃與人心的三位一體”。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