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提到擴大電廠規模,提升發電量這件事情,陳嶽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金屬加工能力不足對自己的限制。
預處理裝置、鍋爐、發電機、電線,都是金屬啊,都得依靠冶金產業來提供資源。
但現在,陳嶽所能用的,卻僅有可憐巴巴的幾臺多功能煉礦機器人,每天就只能透過定製化的模式,來煉出那麼一丁點金屬。
不是陳嶽不想多造煉礦機器人,而是煉礦機器人可是耗電大戶,同時,原材料,也即礦石的供應也有限,造的多了礦石也供不上啊。
提升礦石供應量?
這又得提升採礦機器人的數量。但造採礦機器人也需要鋼鐵啊。
這就形成了一個死迴圈。陳嶽唯一破解的辦法就是,依靠時間慢慢去磨,慢慢提升產量。
現在已經開了一個好頭,至少機器人充電不需要再到熒惑號飛船這裡來了。煉礦機器人也可以不再顧忌電量消耗,全力以赴的生產了。
於是,除了留出三臺機器人用於維持發電廠正常運轉,二十七臺機器人負責採集固態氧與冰託林以外,剩餘的可以調動的機器人全都投入到了採集礦石的征程之中。
機器人們辛勤的腳步遍佈了以熒惑號飛船為核心,周邊足足幾十公里的地方。哪裡有礦產,哪裡就有機器人們的身影。
大塊大塊的礦石向這裡匯聚,最終化作一塊塊的鋼錠,開始接受智慧機床的處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