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後記 在歷史與文學的分叉點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大英博物館裡對於文藝復興的解說是:“這是人們改變看待世界方式的時代。”

在中國人的歷史裡,“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實一直髮生著變化。“二十四史”向來被認為是確鑿記載、覆盤過去的“準繩”,但它們的標準,卻因時代的不同而不同。

《史記》裡,司馬遷記載了三皇五帝,記載了“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屈原,記載了“趙氏孤兒”的故事。在司馬遷的標準裡,他寫歷史,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窮一家之言”。所以在他的歷史裡,他問道,如果上天是公正的,為什麼伯夷叔齊這樣有德行又近乎嚴厲地要求自己的人,卻落得餓死首陽山的下場?

但司馬光,他不會這樣問。《資治通鑑》裡,沒有屈原,沒有李白杜甫,也沒有伯夷叔齊,他只關心那些“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的人與事。他的標準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怎樣才算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史書”是歷史記載,更是史家最火熱明確又無保留的道德觀念。在我們放心地把他們的記載當做發生過的事實的時候,也照單全收了史家關於“善惡”“對錯”和“世界應該有的樣子”的標準。所以,文明史學家威爾·杜蘭特說,歷史大部分是猜測,剩下的是偏見。作為後來人,我們其實沒有選擇另一種視角的權利——材料與觀點早已血肉相連,我們看到的過去,永遠透過的是歷史學家的眼睛,我們甚至沒有權利去選擇景深、色調,到底特寫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