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非翰林不得入閣的規矩,是在明英宗之後形成的,在明英宗之後,大明朝179位閣臣裡,只有7位不是翰林,其餘皆是翰林出身。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制度,完全是為了防止楊士奇這樣的老鼠再爬上桌,胡亂決策。
在正統二年,文臣擅殺武勳的事兒都鬧出來了,興文匽武歸興文匽武,弄得武勳英國公張輔都上不了朝,擅殺都指揮安敬,哪個武夫還肯拼命作戰?簡直是胡鬧。
翰林院這種兜底機制的存在,入閣的不一定是賢臣,但一定不是老鼠。
也是這種保守的兜底制度,讓大明維持了近百年的穩定,自天順到正德年間,大明都在一成不變之中,慢慢的腐爛,嘉靖初年還折騰了一下,但終究是因為巨大的慣性,沒能成功。
這種制度固然不好,有擺爛的嫌疑,但不好,也比老鼠上桌強得多。
萬曆維新浩浩蕩蕩,之所以要讓王崇古入閣破了這個規矩,申時行要怒罵翰林跟翰林院切割,是因為有了考成法遴選循吏,有了更好的制度代替,可不代表不需要翰林院這個兜底制度去兜底了。
能在一成不變中慢慢腐朽,也比在烈火烹油裡毀天滅地要強的多,都是給大明百姓帶來苦難,但一個是緩慢生效的慢性死亡,一個是天崩地裂,對百姓是毀滅性的打擊。
高啟愚帶著鴻臚寺官員等在塘沽港的觀潮閣,這裡是陛下閱艦式的地方,鴻臚寺卿、少卿、通事等人在小聲的議論著,他們說話的聲音很小,但眼神都是若有若無的落在高啟愚的身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