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願行合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若以菩提心的本質來分,可分為“世俗”和“勝義”兩種。世俗菩提心又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寂天大師說過,“願”和“行”的差別,有如“想”走與“正在”走的不同。

如果要從這裡到印度菩提迦耶(佛成道的地方)去朝聖,必須先有“我應該計劃去印度朝聖,為了達成願望,我要下定決心,絕對要到達目的地”的想法,這種想法就是“願力”。為了利益眾生,我們會想“我一定要去利益眾生”,發這樣的願,就是“願菩提心”。

“願”只是想,有動作才是“行”。那我們要有什麼動作呢?要去菩提迦耶朝聖,一定要先有錢、買機票、準備行李,搭上飛機往目的地的方向飛去。當這些動作已經確切地實行了,稱為“行”。同理,“行菩提心”不只是“想”利益眾生,還要實際付出行動。當唸經、持咒、守戒、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或聞思修佛法等已經在生活上如實地修學,便稱為“行菩薩道”。

“為了利益眾生,我應該去付出”的菩提心,要長時間地在心中產生;而且為了讓發心不會只是單純的思維,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付諸行動,久而久之,我們對“願”、“行”菩提心就會很熟悉,會習慣於利他的思想和行為。透過實修,漸漸地,就會對於我們所要度的眾生、能度眾生的自己、諸佛菩薩的淨土(所要到達的地方)或娑婆世界(所要離開的地方),以及讓眾生成佛的妙法等等,從執著這些為“實有”,慢慢開始淡化、放下,到後來可以如夢如幻地看待。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