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在呂布所知的歷史裡,孫權的繼位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因為在這之前幾乎沒有先例可循。
相似的例子倒是有一個。
興平二年(194年),益州牧劉焉去世,劉焉的一幫下屬向李傕、郭汜主政的朝廷推舉劉璋為益州牧,勉強得到批准。於是劉璋成為漢末時代第一位世襲的地方軍閥。此後,一直到孫策去世這個時間段(即194—200年),再沒有第二例。天下間有勢力的諸侯們,徐州牧陶謙、幽州牧劉虞,以及袁術、公孫瓚等,全都死了,沒有哪個能傳位給兒子的;而曹操、袁紹、劉表、劉備、公孫度等,都還活得好好的,不存在傳位的問題。
而劉璋能夠繼承益州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劉璋是皇室宗親,符合了兩漢一直秉持的皇室宗親可子承父業的特例。很顯然,孫家並不符合這個特例。
因此,孫策死後,傳位孫權,既沒有法理上的支援,也幾乎沒有先例可循。理論上,曹操把持的朝廷只要再委任一個會稽太守,就沒孫傢什麼事兒了。
更何況,孫策名義上所擁有的東西,孫權一樣都繼承不了。孫權唯一能繼承的:是屬下文臣武將對孫家的認同感,也就是人脈。
這才是孫策要傳位給孫權的主要意義。
孫策自然不甘心將九死一生打下來的基業,拱手讓給別人,所以,不將人脈傳給年幼的兒子和更年幼的弟弟,而是傳位給更年長更有政治頭腦的大弟孫權,也在情理之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