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樂平縣城北約十里地處有一大鎮——張家橋鎮。鎮上有三千餘戶人家。叫張家橋,並不是鎮上人家全姓張。鎮上有上萬人口,姓張的可能有四分之一。
早年,張家橋只有十幾戶人家全姓張,所以稱張家。那麼怎麼又加上一橋字呢?原來是村子的位置特殊。張家離城約十里,再北就是山裡,山裡人煙稀少。村子處於山與縣城之間。從縣城到山裡必經張家村。從北邊山區進城的,也必須經過張家村。清朝光緒年間,張家村出了位秀才,叫張真清。可秀才上京趕考,在報名時就受阻,原來山裡人不知名字犯了禁忌,“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不管你是真清假清,就被清回家了。張真清功名無望,只有回家坐堂教學。也改了名,叫張真明。清字不可,明字總行吧。誰知明也是不行的。犯了“反清復明”的禁令。幸好山高皇帝遠,沒有人管及他,他才安心辦學。
那時學堂大部分是私塾。他的本意是為村子裡的小孩讀書方便(他可是在外地讀的書)。沒想到學堂越辦越紅火。北方山裡的,稍有條件讀書的人家,都把小孩往張家村送。偶爾也有幾位慕名而來的城裡學生。時代不斷前進,人口不斷增加,張家村的人員複雜了。叫樹大林子大,什麼鳥都有。張家村已經不光是姓張的了。張真明成了村老闆,不光是教書育人,也鼓勵村民發展林、牧、付業。張家村發達了,張家村擴大了,張家村變成了聯絡山區與縣城的橋樑。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