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一行字出自《道德經》,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
可實質上,聯絡全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似乎為反問句比較妥當。
若天地不仁,則天地更無道無德,天無道無德則萬物無生。所以天地不會視萬物為芻狗,因為萬事萬物在其眼中都是一樣的,平等的;而聖人也不會視百姓為芻狗,只會以百姓心為己心,所有人在其眼中並無差別。
這一段內容,元清微在這十多年裡,早已不知讀過了多少遍,也有著自己的領悟。
在他看來,這一段話,於人而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本質上是虛無縹緲的天地大道,可以作為心靈一時的寄託,卻不能整天幻想著天上掉餡餅的事,其無私無情,
而人這一生所做的所有取捨和得失,其實都是個人意志的體現,變化的源頭在於自己本身。
就彷彿天地一般,自身亙古不變,而萬物自然卻在不停變化,彷彿一個巨大的風箱,萬物都生活在風箱之中,靜止不動便毫無變化,一旦動了起來便是變化無常,再無停歇之日。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