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北邙一詞,通常是指代邙山,此山西起三門峽門,東止伊洛河岸,橫臥於洛陽北側,為崤山支脈。中央翠屏山和異山兩條龍脈互相咬合成二龍戲珠之勢,堪稱一處風水寶地,自東漢城陽王祉葬於此後,遂成三侯公卿葬地,進而有了“北邙冢墓高嵯峨”的說法。甚至,到了現在北邙一詞,還被用來借指墓地或墳墓。
北邙陰界竟然有膽子以北邙為名,自然不是一般的地方。
根據祖師爺留下的部分殘缺記憶,邙山同蒿里山、酆都山,在明代之後被修行界並稱為中原三大鬼山。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名號,也和神道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絡,民國世界的神道變化,上清宮這樣頂級的修行宗門,自然不可能沒有所關注。
根據上清宗這些年來的探查,神道徹底消失的時間,應該是在明國初年。那時候諸天神佛都是神秘失蹤,陰世地府也是支離破碎,不見蹤影,以至於不知道多少亡魂不得接引,難入輪迴,遊離於人間。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頭七之後隨風消逝;運氣差一點的,成了邪道修丹煉器的材料;稍微好一點的開了靈智,卻也因為干擾人道,被正道超度、鎮壓;唯有極少部分能夠抑制住本能,居於一方,苦心修持,轉入正道。
總體而言,明代初期,鬼道對於人道的影響不大,可到了明代中期,北邙陰界神秘出現,當時明代數位高人前去探查,卻是都陷在其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