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
        繁體
    <!--go-->
老宋家裡,七表爺今天準備做燙乎乎吃了能出一身汗的熗鍋面,因而不緊不慢的。
喬喬正熱熱鬧鬧跟烏蘭比畫著在河邊摘菱角的事兒,還遺憾道:“陳遲今天的生字沒寫完,所以沒有辦法一起玩了。”
烏蘭並不在意:“他每天都能摘菱角嘛,不必非得湊那個熱鬧。”
又聽喬喬說大家連菱角杆都掰了一整筐,烏蘭表情空白一瞬:
“一整筐啊?”
他們帶的不是檀檀姥爺編的那大籮筐嗎?那種大籮筐,裝那種溼噠噠的菱角杆兒,怎麼著也得有80斤了吧?
烏蘭想了一會沒想通,於是問:“他們是打算吃不完曬乾嗎?這東西……”
怎麼說呢,很多鄉野風味之所以會顯得這也能吃,那也能吃,是因為之前許多年大家吃不飽。
所以但凡沒毒的,吃不死的,都要往嘴裡塞。
可真正食物豐裕了之後,口感上就能分出個高下來了。
比如這菱角杆。
紅薯杆菜市場還有得賣呢,怎麼沒見賣菱角杆的?他倆保鮮方式差不多的。
一個東西它不流行,除了運輸問題,那肯定就是沒那麼好吃呀!
本來就是吃個鮮,不管是醃製還是曬乾,這個這個……
這菱角杆撕了皮,清洗再晾一下,下鍋炒估計都還有70斤呢,那一鍋都炒不下……
早知道大夥兒吃東西這麼沒節制,逮著一個菜狠吃,當初砌灶臺就應該按豬食灶來砌,人炒菜都得拿個鐵鍬站在臺子上才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