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機工作模型,再過35年,法國物理學家帕平就會搞出來。
但這種蒸汽機,是槓桿式的。
又過了11年,還是這個帕平,提出活塞蒸汽機的設想,但沒有真正著手去製造。
直到康熙三十一年,真正的工業蒸汽機出現,這種屬於真空式蒸汽機。
康熙四十四年,大氣式蒸汽機誕生,迅速在煤礦廣泛使用,可以輕鬆排出地下水。
瓦特改良的,就是大氣式蒸汽機,依舊只能用來提水。
後來,瓦特發明往復式蒸汽機,蒸汽機這才能夠運用於工廠——其實在幾十年前,也就是康熙年間,就已經有活塞做工的思路,甚至連活塞氣缸都設計出來了。瓦特要做的,就是設計連桿和飛輪,把活塞氣缸給運用起來。
歐洲蒸汽機,走了幾十年彎路,純粹是商業用途差異導致的。大家只想著用蒸汽機給礦井排水,一直在這上面折騰,就沒想過用來帶動紡織機器。
而趙瀚一開始就提出,要用蒸汽機來紡紗織布。
在這種思路之下,真空式、大氣式蒸汽機都不會誕生(這些只能用來排水)。想要完成皇帝佈置的任務,就只能往活塞式的方向靠攏。
然而,還是太離譜了。
徐正明簡直就是個神仙,這貨僅用四天時間,直接搞出了瓦特蒸汽機。活塞、氣缸、連桿、飛輪、滑閥……一應俱全!
如果硬要問徐正明怎麼設計出來的,他肯定會這樣說——
“氣缸?讓蒸汽使力,肯定要有氣缸啊。”這不算什麼,35年之後,歐洲初代蒸汽機也有氣缸。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