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時間到了正乾七年的二月中旬,夏國濮王李仁忠為首的賀正旦使團才結束大同燕京之行,匆匆返回興慶府,為本國君臣帶回了任務失敗大同即將出兵的訊息。
其實,正乾皇帝自始至終都沒有單獨接見夏使,大同朝廷也沒有公開譴責夏軍趁亂侵佔陝西土地的“不聽話”行為。
可務實的夏國君臣仍然從大同外部尚書王四拒受《夏宋歷史輿圖》以及世子李仁愛出家等異常猜到了正乾皇帝的惡意,得出大同即將用兵夏國的結論。
李乾順、李仁忠等人暫時還無法確認的只是大同帝國此番究竟是要藉機滅亡夏國,還是教訓不聽招呼的藩屬國,以展示宗主國的威嚴不可冒犯。
兩種猜測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人支援。
但持後一種觀點的大臣更多,且大部分人認為大同就算出兵討伐夏國,戰爭的規模也不會太大。
畢竟,大同帝國當前的死敵乃是死而復生的趙宋王朝。
儘管同軍一直壓著宋軍打,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新宋政權依然擁有巨大的戰爭潛力。
同宋矛盾不可調和,必須有一方倒下,或者雙方都打不下去了,戰爭才可能結束。
在大同滅宋之戰未停,陝西六路同軍僅得三路的情況下,貿然起大兵滅亡本應該作為助力的夏國,實在有違常理。
不過,民窮國弱的夏國不比人口眾多財稅充足的大宋,不抗爭就亡國的現實讓夏國君臣一直都有很強的危急意識。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