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自宣和二年大宋朝廷輸掉大名府之戰被迫向同舟社割地求和後,被東平府和開德府相夾的濮州便成了大宋的最前線。
此後,朝廷在濮州投入巨量人力物力,修築了大量的烽堡,並參照河北路御遼故事,於邊境興修溏泊工事,以期防住同軍的炮營長驅直入。
至於此舉對攻堅能力極強且配有專業工兵營的同軍來說,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也只有經歷了大戰的檢驗才能知道。
隨後,大同帝國以各種藉口屢屢挑起事端,數次經開德府南下威脅開封府,位於開德府東側的濮州軍民也一再受到驚嚇。
但同軍似乎對近在咫尺的濮州並無興趣,數次南下都只是分出少量兵力向東牽制當地守軍,而沒有進入濮州境內一步。
其實,同軍的行動異常很容易理解。
同宋兩軍戰力相差巨大,優勢方的同軍根本不懼來自側翼的襲擾,而弱勢方則只敢躲在烽堡城池中瑟瑟發抖,更不敢挑撥強大的同軍。
既然由開德府直接向南攻入滑州就能順利威脅開封府,同軍又何必多此一舉,再攻打東面的濮州呢?
形勢如此,濮州的戰略地位便尷尬起來。
確認京東西路的防禦體系無法對開德府方向的同軍形成有效牽制後,大宋朝廷索性大幅度削減了投向濮州的戰略物資。
宋軍計程車氣和戰力一直都是靠真金白銀來維持,朝廷大幅削減防務開支的結果,便是分潤到各級將校和底層丘八們手中的錢財急劇減少。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