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
忙忙碌碌中,時間之輪快速轉動到了宣和四年的五月底。
徐澤率同軍接管燕京已經近兩個月,同舟社總部也遷到燕京城中有一段時間了。
以玉河渡之戰民軍戰俘挑選人員為主的共建會骨幹通過了短期培訓,迅速將同舟社的基層組織鋪遍整個南京道。
有了直達基層的組織,同舟社民籍清查和土地丈量工作得以快速展開。
因戰爭而拋荒的無主之地,三年內暫時以合作農莊的形式,交由各地共建會經營。
這些土地上的產出只上交兩成,其餘全部作為共建會的執行基金,但要建立專門的臺賬,以備日後核查。
土地改革還沒有展開,同舟社並沒有宣佈戰後免稅,卻在保留原本遼國低稅率的基礎上,明文廢除了不少大遼朝廷遺留的禁令。
其中就包括易影響大規模騎兵運動,而限制種植占城稻的政策。
析津府東南一帶,水網縱橫,原本無法種植粟、麥而不得不拋荒的大量低窪水澆地,盡皆在農曹的指導下改種了占城稻。
本地回遷的人口有限,京東、河北北上意欲北上的百姓還沒有到位,戰後遼地人口銳減的現狀還沒有緩解。
但可以預料,燕京地區今年的糧食生產肯定會在原有基礎上有增長。
燕京城由社首徐澤親自坐鎮,更是早就安定下來。
包括受改造官員在內的絕大部分人,基本適應了同舟社全新的治理模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