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承接五代的趙宋基本盤在中原和關中地區,北伐燕雲失敗,兼夏人立國後的持續戰爭,使得失去山川之險離邊境過近的核心地帶常年受到夏、遼兩國嚴重威脅。
為此,趙宋不得不在西、北兩面常年駐守重兵,甚至不惜改黃河之流向,也要以水阻敵。
屯兵是要耗費錢糧的,而且需要巨量的錢糧。
攫欝攫。傳統的中原和關中產糧重地卻因為禦敵的需要,大量修建堰塘、烽堡等設施,加上水土流失,黃河氾濫等原因,農業基礎持續衰退,根本不能滿足屯兵所需。
如此一來,這些錢糧就只能來自江南、蜀地等大宋立國後的“新徵服地區”。
百餘年以來,趙宋不斷在江南地區吸血,國家的重心卻始終在西、北兩面,由此積累了深重的社會矛盾。
趙宋自仁宗朝就開始的“黨爭”,其實根本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黨”,自始至終都是利益之爭。
表面是“新黨”與“舊黨”之爭,深層次卻是“南黨”與“北黨”對朝政話語權的爭奪。
一方面是透過黨爭勝利,江南各地出身計程車子佔據了朝堂越來越多的位置;另一方面則是壓榨江南以補西、北的基本國策百餘年未變,且愈來愈烈。
面對這種矛盾,江南的地主士紳階層越來越不滿足現狀,要麼爭取賦稅上削減,要麼進一步增加朝堂話語權。
或者,二者兼得。
因此,以“申天討,誅朱勔”為旗幟,旨在實現江南獨立的方臘叛亂行動,並未遭到兩浙路地主階層的對抗。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