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2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在襄陽,他每年都要講授兩次《放光般若經》①。在講授的同時,自己也完成了從小乘向大乘的過渡。

當時由於專門解讀般若的三論還沒有翻譯出來,漢地的佛學家們都是用老莊玄學來解讀般若經典。他們分成了好幾個派別,史稱“六家七宗”②。

一般認為,道安屬於本無宗。“本無”這個概念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並不是道安的首創。支讖翻譯的《道行般若經》第14品和竺叔蘭翻譯的《放光般若經》第11品都叫“本無品”。由於缺少直接的資料,道安所主張的“本無”究竟是“以無為本”還是別的意思,現在已難以確定。甚至連道安是否真的主張過“本無”都存在爭議。而三論大師吉藏在《中論疏·因緣品》中認為,道安的觀點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無。”又說“謂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末有,若宅心本無,則異想便息。”

如此看來,道安致使主張本無,也不是玄學中“以無為本”的本體論,而是相當於大乘畢竟空的解脫論了。但仍含有道家“無中生有”的影子。

由於道安的提倡,“本無”幾乎成了般若學的代名詞。直到若干年後,鳩摩羅什在長安翻譯出了《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佛學界才發現六家七宗的解釋都不太準確。此後,人們又用上了早就存在的“真如”這個概念,用來指稱那種說不清、道不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真實狀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