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各大衙門裡處理文書,訴訟的普通小民,不再屬於官僚系統。
明成祖時期,朝廷規定‘吏’不能當御史,不準參加科考,斷絕‘吏’的仕途。久而久之,‘官’和‘吏’明確區分。‘官’被人人仰慕,‘吏’被人看不起。只有科考無望的落第秀才或身份卑賤者才去做‘吏’。”
說到這裡,他的表情有一絲凝重:“保康姑且認為,這是當官的‘門檻’進一步提高,官員的圈子進一步收縮。這並不是怎麼好的事情,這代表階級的固化,也是老化。”
“科舉派官員們再無‘對手’,積極開始黨派內鬥。更認為‘吏’的地位極其低下,再也不能對他們造成威脅,一心只讀聖賢書,不過問事務,也不會處理事務,凡事都有門下小吏打理。
小吏們被這般打壓,自是心懷不滿,自是要變相攬權。”
各個地方衙門的小吏們,透過高高在上的官員們的手,影響國家大事。
老百姓說: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裡,銓選則可疾可遲,處分則可輕可重,財賦則可侵可化,典禮則可舉可廢,人命則可出可入,訟獄則可大可小,工程則可增可減……這就是莫大的諷刺。
而這卻是糊塗官員坐鎮衙門的日常行為模式。周培公出身胥吏中的紹興師爺集團,保康曾經有所瞭解,紹興師爺抱團幾乎成為大清官場的“五分天下有其一”,這就是官場文化畸形發展的結果之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