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兩年之後,也就是慶曆六年(1046年),張堯佐被外放出京,擔任權陝西轉運使。雖然有臺諫言官彈劾他才不配位,全靠外戚的背景上位(“由宮掖以進,恐上累聖德”),但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一直咬住他不放。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下做官,誰沒捱過臺諫言官的炮轟呢?!

轉眼又是兩年過去,到了慶曆八年(1048年)四月,張堯佐被召回京城,出任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臺諫言官又開炮了,說張堯佐靠小侄女溫成的關係屢獲升遷,提拔得太快,有損公平之道(“非所以公天下”)。對此,宋仁宗透過冷處理的方式,留中不報,根本不搭這個茬,順利地“矇混”過了關。

半年多以後(同年十二月),溫成被冊封為貴妃,在後宮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小侄女顯赫一時,當然沒忘記讓堂伯張堯佐也跟著水漲船高。翻過年頭之後,距離上一次提拔尚且不足一年,張堯佐又被擢升為權三司使。隔了半年,相當於代理的“權”字也被拿掉了,正式掌管大宋王朝的錢袋子,一時權傾朝野。

宋仁宗原本以為,過去擢升張堯佐都比較順利,這一回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麻煩,但他哪裡想到,伴隨著這道任命的下達,先前還表現得不溫不火的臺諫言官,頓時就炸開了鍋。

皇祐元年(1049年)九月,宋仁宗剛把張堯佐頭上的“權”字拿掉,一位名叫陳旭的臺諫言官(時任監察御史)便上疏提出了異議。陳旭反對的理由,跟先前零零星星的質疑類似,無非講了兩點:一是張堯佐才不配位,沒有金剛鑽,也獨攬瓷器活;二是他畢竟有外戚的背景,甭管有沒有能力,放在這麼重要的崗位上,都是極為不妥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