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歲的青年在跟自己打招呼,因其樣貌俊朗又是書生模樣裝扮印象不錯,笑呵呵地回道:
“六七石是有的,前兩年遭了大難,官家免去一年田賦日子好過不少,連糧店的糧價都降下去了。”
提起莊稼,老漢黑紅面堂上的笑意愈發燦爛,丟下鐮刀坐在田頭高壠上,同譚璇談起家常。
譚璇沒有絲毫嫌棄地蹲在潮溼的土堆上。水田裡的水雖已乾涸,但臨近梅雨時節氣候比溼熱。
畝產六七石糧食的土地為水灌良田,相比清河縣陽江自然條件要好很多,出那麼多糧食不算稀奇。
見老人家高興,譚璇故作驚訝道:“產那麼多!據說京都平城的田地也才四五石呢。等江堤徹底築好旱澇保收,老百姓的日子更加好過了。”
“若如公子說得就好嘍,這兩年有從京城來的官老爺在,以前那些亂圍湖墾田的人不敢亂來。不曉得他們走了會不會又變成老樣子。”
江城之地湖泊星羅棋佈,很久以前百姓就知道水澆田高產保收開始進行圍湖造田,許多面積小的湖泊被改造成了圩田模式。
隨著這股圍湖熱潮的進行,排灌洩洪天然水道被人為破壞,每每到了梅雨時節便會發生嚴重內澇。
那些能力圍湖的大都為當地士紳,普通農戶拿其沒辦法寫狀紙告到官府後,官紳相互的推辭不管。
有心整治的知縣最後發現沒那個能力,嚐到甜頭的鄉紳油滑的很,表面一套暗地又是一套圍湖截水屢禁不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