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28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隋煬帝的確為大唐的繁榮打了基礎。所謂為王前驅,便指今日之事。如今國庫每年的收入,雖然也有一億貫、石、匹,折算成銅錢,約合六千萬到七千萬貫,但是開銷用度驚人,儘管陛下即位以來財政好轉,但每年能夠節餘的錢,也不足六百萬貫。這些節餘,要防備邊境之用度,災害之發生。若按蘇轍、石越的建議,則所有節餘全部花掉尚且不足。若是一年,或者還可以勉強節約,但是整個計劃,短則五年,長則七十年甚至一百年,國庫如何承擔得起?如此,按例朝廷不得不增加稅收,然而百姓的負擔已經很重,如何可以再加稅?且修路開河,是強徵勞役?還是僱工進行?強徵勞役,則有官逼民反之虞,陳勝吳廣之事,指日可待!若是僱工進行,則國庫又從哪裡去找出末這筆錢?朝廷處處要用錢,臣以為這等事情,不如留待後世去做。”司馬光的分析,讓趙頊深以為然。

“臣以為並非如此。譬如第一年投入八百萬貫,其中三百萬貫的民屯費用自然暫時看不到回報,但是卻也沒有白白花掉。而只是朝廷將來自百姓的三百萬貫費用,又還給了百姓。從長遠看來,這筆錢是肯定能收回的。其中更有一百五十萬貫,百姓將用力役的形式償還。而修路的五百萬貫,臣非常同意司馬大人的觀點,以為絕對不可以強徵民夫,而應當採用僱工的形式。如此,至少有十萬農夫從中獲益,如果我們控制好時間,整個工程只在農閒時進行的話,則無疑有許多的百姓增加了一筆額外的收入;而且,此外還有供給原料的許多工人,也會從中獲益。可以說,朝廷是用這種形式,將五百萬貫稅收還給了民間,而且還修葺了一條從汴京至廣州的官道。百姓們拿著掙到的這筆錢,又可以去生產,去購買,間接又可以提高朝廷的稅收,而官道的修萇,將節省許多的運輸開支,促進從廣州至汴京沿路的流通,於是不僅朝廷,包括百姓,也可以從中獲利……所以,臣以為,剋剝百姓自然會導致亡國,但是如果朝廷採用一種溫和而寬厚的方法來進行這個工程,則官民都將從中獲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