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自我知覺理論是這樣解釋的:給人們報酬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會讓他們將其行為歸結為報酬,這樣,就會降低自我知覺的因興趣去做。男孩們本來玩耍是出於興趣,但老人的過度合理化,讓他們的興趣利益化了。當他們無法得到曾經擁有的高報酬,就再也沒有動機去從事曾經喜歡的事情了。
喜歡的事尚且如此,不喜歡的事則更甚。投降本來就不是關羽喜歡做的事,但卻因為做了不喜歡的事,而得到豐厚的報酬,則在外界的認知中更突出了報酬、利益的驅動作用。而關羽的行為是絕對不能用利益標準來衡量的,他的人生標準是忠義,不是金錢。
那麼,曹操應該怎麼做呢?
與過度合理化相對應的是理由不足效應。
費斯汀格的研究表明,如果人們的行為不能完全用外部報酬或強制性因素來解釋,人們就會體驗到不協調,並透過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或正義的來減少認知失調。
費斯汀格和他的學生卡爾史密斯曾經設計過一個實驗。在長達一個小時的時間裡,給參與實驗的A分配一些無聊的任務,比如反覆地轉木頭把手。在你結束實驗後,研究者卡爾史密斯解釋說這個實驗關注期望如何影響績效。同時,研究者希望在外面等著的另一個參與實驗的B會認為將要做的實驗是非常有趣的。研究者對A解釋說,他無法完成說服B的任務,懇求A能夠幫助他完成說服B的任務。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