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全美有27家流感疫苗生產廠家。1976年之後,因為疫苗的利潤本來就很低,還要冒被告的風險,一家又一家的疫苗生產廠家退出了流感疫苗生產領域,到最後只剩下3家,這3個廠家要承擔每年8千萬份流感疫苗的生產任務,而且政府不保證能夠全部被使用,多餘的由廠家包賠認倒黴。
美國政府對這種情況心知肚明,2002年,時任聯邦健康和社會服務部部長的湯米•湯普森向國會申請一億美元,在三年內改良美國的疫苗生產系統,主要用於研究藉助分子生物學技術用細胞培養方法替代雞胚。當年,國會沒批一分錢,第二年,國會只批了他所申請金額的半數,第三年,國會將一億美元如數批准,因為流感疫苗出現了短缺,引起了公眾的恐慌。
2004年流感疫苗短缺事件也體現了美國疫苗供應系統的不堪大用,FDA對疫苗的消毒要求很嚴,給藥廠造成嚴重的負擔。為了減少成本,疫苗廠商之一的凱龍公司把流感疫苗生產廠設在英國。2004年,其生產的5千萬人份疫苗中出現一種常見細菌汙染,不得不全部扔到,導致美國流感疫苗出現嚴重短缺,在民眾中引得極大的恐懼。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會對流感疫苗的研製和生產仍然不重視,而是著眼在所謂的生物恐怖威脅上,撥款56億美元建立“生物盾牌2號”,主要針對天花和炭疽,買了7500份炭疽病疫苗和8000萬份天花疫苗,這個計劃還指定特別款項為藥廠支付可能出現的訴訟費用。直到2005年10月,國會的注意力才集中在流感疫苗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