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有了前三條,當時社會對李嗣源稱帝相對能夠接受。有了後一條,後世史家也有意迴避,不願意讓這些堪稱明君的政績和興兵篡位聯絡起來。從《舊五代史》開始,就淡化了李嗣源也是透過兵變取代前朝這一點。後人看到一個軍爺、基本不識字、又出身“蠻夷”,政績居然直逼漢家帝王,都比較欣賞甚至驚訝,也就沒人較真。這也表明,世間自有公道。
總體看,這一期間朝代更迭模式的特點很明顯:
更迭方式都是黃袍加身版的兵變;
更迭領袖都是前朝統兵大將;
更迭異常頻繁,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記序》中概括為:“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趙匡胤曾經概括為:“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 所謂八姓,除上表中所列六位外,包括被朱溫取代的李唐,還有事實上取代了後唐的李嗣源。
新朝存續的時間都很短暫。共存續52年,以五個朝代算平均不到11年,以六個算平均不到9年。宋朝不應計算在內,雖然也是兵變開國,但享國長久恰恰是系統的、成功的對君主制度實施反兵變改造的結果。
這一時期,大家都選擇黃袍加身版的兵變來實現朝代更迭,表層原因是傳染,深層原因是制度、是這一時期的社會適宜這種方式。
傳染,在郭威和趙匡胤之間表現得最明顯。後漢乾佑元年(948年),22歲的趙匡胤應募投軍來到郭威帳下,後周廣順元年(951年)補為禁軍禁衛班直,任東西班行首。當郭威950年年底發動兵變的時候,趙匡胤的職務不會比這個更高。這樣兵頭將尾的小軍官,一般不會有獨立行動的機會。這也就是說,在澶州兵變的隊伍中,在那些“登牆越屋而入,請帝為天子”的軍士中,極可能就有年輕的趙匡胤。郭威的行動對於趙匡胤,等於是一堂真實的案例課。所以,趙匡胤後來的兵變,從策劃到細節,都是原封不動複製郭威的兵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