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川督王慶雲為人器局狹小,很久以來就想當蜀王,他決不會願意恩師入川的。門生說四川不必去,是指石逆目前已成流寇,軍心不穩士氣不旺,此去四川,將很可能走向末路,四川兵力足可制服他,不必動用湘勇這把牛刀。門生以為,恩師須立即向皇上陳明入川之非和入皖之要,同時亦請官帥、胡帥代為說明不能離開東南的原因;官帥、胡帥要成功,也是離不開恩師的。為使朝廷明白此中道理,恩師可命令目前在徽州、寧國的鮑超之部暫且撤離皖南。這樣,長毛一定會乘虛而入,翁中丞必定急奏朝廷,那時各方交章挽留,恩師將免去入川之勞。"
曾國藩不得不佩服這個比他小十二歲的門生的見事之明。在湘勇主要將領中,有彭玉麟的忠貞,有楊載福的樸直,有鮑超的勇猛,有李元度的策劃,有曾國荃的頑強,但無一人有李鴻章這樣洞察全域性的清醒、機巧應變的手腕!人才難得呀!兩江一帶,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要留心訪尋延攬。想到這裡,曾國藩忽然記起溫甫講的趙烈文進諫的事。
"少荃,你是廬州人,全椒就在廬州旁邊,你有沒有聽說一個寓居全椒的陽湖秀才趙烈文?"
"恩師何以知道趙烈文?他是門生的好朋友。"
"那太巧了!前次迪庵和溫甫誤攻三河,此人到軍營進諫,可惜他們未聽,不然也不至於有三河之變。我看這是個有識見的人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