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護送靈柩者的時候,兩宮太后已經埋下了伏筆,安排下了西太后妹夫醇郡王奕譞這個“自己人”與肅順等共同扶靈。對於這個安排,八大臣也提不出什麼反對意見,因為醇郡王既非明顯的奕訢派,更是咸豐帝的親弟弟。
在帶著小皇帝先期返京的時候,西太后聰明地決定不辭辛苦日夜趕路,只花了五天時間就趕回了北京,兩宮太后中途甚至還在京郊石槽與恭親王秘密會見過一次,議定了返京後的章程。
九月二十九日午時(11月1日12時),兩宮太后的轎子到達北京德勝門。一頂轎子是東太后帶著小皇帝,一頂轎子是西太后。按照籌劃好的算盤,恭親王奕訢帶著大群王公官員前來迎接,兩宮太后雖然疲倦卻並不急於返回皇宮(一進宮門要見大臣就不太容易了),而是當場就由兩宮太后公開向眾人控訴八大臣凌辱孤兒寡母的行徑。在奕訢派和兩宮太后的配合下,很容易就使眾人群情激奮,公誓要與八大臣勢不兩立。
與此同時,清王朝的各路軍將也納入了奕訢派拉攏的範圍內。其中尤其以三人為主:首當其衝的是兵部侍郎勝保,陪肅順等人一起護送咸豐帝靈柩返京的兩萬餘名護衛兵士,幾乎都是勝保的直系。勝保原本可能成為八大臣的羽翼,然而八大臣卻因小失大,只因為可能不知內情的勝保想向小皇帝和皇太后上請安摺子,八大臣就異常敏感地給了勝保一個下馬威,並且拿他當雞殺給猴兒看,大罵了一頓還要寫認罪書,反倒把勝保生生地逼進了奕訢派裡。其次是實力最強的曾國藩,他當時以兵部尚書銜兼兩江總督,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肅順曾經派自己的漢官親信王愷運趕往祁門大營,向正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曾國藩示好請盟。做為有志光大儒學的漢官,曾國藩異常反感太后理政;然而做為官場戰場老薑,他卻聰明地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兩不相幫策略。最後一位重要將領是蒙古王爺僧格林沁。這位就更不用說了,本是一個沒落子弟,卻被道光帝選為王爺過繼子而平步青雲,又是扶保咸豐帝的顧命大臣,滿心滿眼就只知“皇帝”二字,根本就不買八大臣的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