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回信當中首先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癘人憐王,此不恭之語也。雖然,不可不審察也。此為劫弒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才,無法術以知奸,則大臣主斷國私以禁誅於己也,故弒賢長而立幼弱,廢正適而立不義。(《戰國策。楚冊四》)” “癘人”就是麻風病人,麻風病在戰國時代屬於不治之症,其恐怖程度不亞於現在的艾滋病。麻風病人在普通百姓裡面都屬於令人可憐的弱勢群體,但是就是這樣的人居然也能可憐君王。這種說法不僅很不恭敬,而且讓人匪夷所思。但是荀子認為應該認真思考這句話的道理,因為這句話是針對遭到脅迫、被人殺害的君主說的。年少的君主喜歡錶現自己的才能,就沒辦法瞭解臣子的奸詐。大臣專權謀私又怕遭到誅殺和懲罰,於是就殺掉賢能年長的王子而擁立年幼軟弱的王子,廢除嫡傳王子而擁立本來沒有繼承王位資格的人。接著荀子列舉了一系列權臣作亂、弒君篡權的典故。這些典故包括楚康王的弟弟熊圍趁著探望侄子楚王郟敖的病情的時候,用帽帶勒死楚王篡位;齊國崔杼殺掉了給自己戴綠帽子的齊莊公,擁立齊莊公的弟弟齊景公;趙國的權臣李兌在沙丘謀反,把趙武靈王圍困之後餓死;淖齒在齊國專權,抽掉了齊湣王的筋,把齊湣王吊在廟樑上殘害致死。荀子認為麻風病人雖然可憐,但是相比以上四位不得好死的君主,其實還是很幸福的。“夫劫弒死亡之主,心之憂勞,形之困苦,必甚於癘矣。(《戰國策。楚冊四》)”那些遭到劫持殘殺最終不得好死的君王,他們在精神和肉體上遭受的傷害其實比麻風病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因為如此,所謂麻風病人可憐君王的話並不是瘋話,而是在特定條件下的特定結論,至少麻風病人不用擔心突然降臨的死亡威脅,至少麻風病人能看得清自己人生的結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