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29 0:17:00
那麼如果孩子情緒正常,判斷就按照一貫的原則,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合理的。所謂合理,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和身心發展規律。簡單說就是如果孩子三歲以內,那麼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故意傷害自己也沒有故意傷害他人那麼孩子的行為就是合理的。
而三歲之後,孩子的社會性逐漸增強,內心世界開始轉向外界需要和外界接觸和相處,那麼要求可以適量提高。如果孩子的行為是合理的,那麼問題就在於孩子的這種合理性是否和家長的合理性相契合。也就是說玩耍對於孩子是合理的,然而對於有急事要辦的家長未必是合理的。因此,在孩子出去玩之前最好未雨綢繆,談好條件,即在遊樂場玩可以,但是如果有急事要走,孩子應該答應。既然有言在先,那麼問題來臨之時交涉起來就顯得理直氣壯些。當然如果孩子不顧原先的約定,家長可以顯示出堅定的立場和決絕的態度,孩子雖然情緒上不能認同,但是至少理智上可以理解。這樣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
3、行動
家長的態度一旦確定,就必須顯示出決絕的態度和不可動搖的決心。此刻,孩子往往屬於弱勢地位,但是弱勢地位的孩子往往是罪敏感的,他要觀察,要試探,要挑戰,要改變。因此,家長如果意志不堅定,那麼就給孩子可乘之機,給孩子的感覺就是家長的態度和行為是隨著孩子的態度和行為而改變的。如果孩子大哭大鬧,孩子如果滿地打滾,如果孩子亂咬亂打此時家長宜靜靜觀察,默默等待,等孩子發洩過後依然堅定地行使自己既定的權利和立場。而不能根據孩子胡鬧性質的升級而給予妥協。家長每一次妥協對於孩子的無禮行為都是一種強化,你在告訴孩子:如果你再胡鬧一些,如果你再無禮一些,如果你再神經一些我就滿足你。那麼家長就是在以自身的實際行動來鼓勵孩子的無禮行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