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許多國王都曾舉行過盛大的祀典儀式。在蒼山的《敕封點蒼照明鎮國靈帝位碑》中,可以窺見當時祀典盛況的一斑。大理國段氏王朝奉行“天人和一、政教合一”的施政方針。舉行祀典的皇帝出於政治需要,為昭示天下,為提高皇帝的威望,為了標榜段氏王朝“永鎮山川”的功業,為了提高皇族的政治地位、鞏固王權,為了粉飾太平,為誇示中原,都希望祀典後,國家安寧、五穀豐登,四海昇平,帝業永固,永鎮山川。祀典成為標榜皇權的一種重要手段,以敬“天地君親師”為途徑。因此,可以說祀典也是大理國統治者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是對人們思想的一種教化。大理國的祀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封禪形式,一種政教合一的盛典禮儀。古代大理國的祀典經過歷代帝王都有許多創新,到後來“祀”的儀式往往重於“典”的儀式。這是因為他們“天在上,地在下,龍在上,風在下”的天地觀、世界觀、價值觀造成的。他們把“天、地、人”融入了封建的祀典儀式上,以莊嚴、至尊至上的祀典活動來呼應三山五嶽。
大理國舉行祀典儀式的一個重要場所就是蒼山,在那裡還專門為了祀典而建築了一座宏偉的蒼山神祠。蒼山在大理國心目中是一座神山,是萬物之始、陰陽交替之地。此外,洱海邊的“天鏡閣”、“珠海閣”、“浩然閣”和“水月閣”也是帝王們經常舉行合祭天地儀式的場所。那時,統治者為了極力宣揚自己的統治地位,祀典儀式都辦得極為隆重。在舉行祀典儀式時,幾乎全國的百姓都要參加,馬就要動用千萬匹,要從下面的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中抽調才能夠滿足供奉神明的需要。祀典的舉行,要耗費大量資財,是需要良好的經濟實力作為基礎的。大理國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冶鐵技術都比較發達,經濟實力大增,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較以往大大改善,已經接近中原地區的水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