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闐是我國佛教入傳的必經之地,原本盛行小乘,然而到西元五世紀初,盛行大乘佛教,凡傳入中國的經典,十之八九都要經過這裡。早期來華的譯經高僧,有于闐沙門只多密。他將《光贊般若經》傳入中原;唐代時提雲般若來中原,譯出華嚴部和密教的經典各兩部,另有《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此外,還有實叉難陀譯出《八十華嚴》等大乘經典。唐中宗時,有一位於闐王的質子在中原出家,取法名為智嚴,後來譯出《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法華經》、《藥王經》及《決定業障經》等四部經書。
曹魏時,中國第一個漢族西行取經的僧人朱士行來到于闐,訪求梵本大品《般若經》。魏晉至隋唐,于闐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如華嚴部經典,就大多是從於闐取得梵本,于闐僧人提雲般若、實叉難陀等,都為漢譯華嚴經典作出貢獻。
公元4世紀末,法顯曾到過於闐。他在行記中說于闐國是“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眾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皆有眾食。彼國人民墾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大者可高二丈許,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及餘所須……”玄奘取經途中,也路過於闐,受到熱情接待。當時,于闐國已大半是沙磧,但氣候和暢,人民的性情也溫恭有禮而崇尚佛法。玄奘來到于闐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當時于闐已經有上百所寺院,有近5000名僧侶,其中也有外國來此掛單修行的僧人。在公元3~4世紀時,印度西北部的印度俗語作為國王釋出公告及行政用語。與此同時,古代于闐語就已經作為口頭用語傳播開來。到了公元4~6世紀,它發展成了書面用語,用這種語言寫出了一些重要的佛教作品,如《金光明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