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2012-3-8 16:24:00
跟著無素子的腳步,走上了一條下山的路。武漢的氣候一向潮溼,江邊的水氣更大,霧氣在江面翻騰,越接近地平線,越能感受到當年楚地雲夢的浩蕩氣勢。迎面的旭日像是隔了一層磨砂玻璃,有種夢境一樣的美感,特別是當晴川閣的歇山層簷也進入到我眼中。
無素子與晴川閣擦身而過,帶著我走向江邊。在晴川閣前,是一座稍嫌破舊的仿古建築,繞到門邊,匾額上寫著“禹稷行宮”。大門形同佛寺山門,中間大門,兩側偏門,幸好偏門有一處虛掩。無素子輕推而入。
進到裡面是一個院落,兩邊廊道,正對面才是主殿,上書“萬世蒙澤”。再往上看,我暗暗吃驚,原來主殿的屋頂同樣是廡殿式,與北川的龍安寺一致。現在想來,驚奇歸驚奇,其實也符合古代建築樣式邏輯,只有帝王的相關建築才有資格構建這樣的廡殿,而大禹雖然談不上華夏的開天闢地始祖,但也是承前啟後的千古一帝,祭祀大禹的行宮自然配得上這種規格。
“禹稷行宮以前叫禹王廟或者禹廟,后稷是後世配祀的,主體還是為了祭祀大禹。”無素子指了指屋頂,她似乎知道我的想法。目光所及處,無素子都能洞察我的思想。
大殿簷柱上有一副“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的對聯,把大禹治水形容的恰如其分。行宮的大殿禁閉,不免有點掃興。不過無素子倒也無意進去,繼續帶著我到了一處攢尖小亭,遠遠就望見亭中豎了一座石碑,又恰似紹興禹陵的岣嶁碑。走到近處,細看之後才發現這碑文與岣嶁碑一模一樣,如果不是排版較密,簡直就是紹興石碑的翻刻。不過說到排版,在象山蓑衣巖的劉啟德墓碑上,那些岣嶁文倒是和這裡的差不多緊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