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以前是正經士大夫的藏書樓,現在最多的是地方誌和家譜這些玩意,最不值錢,隨便哪個村裡都能翻出一大把,家譜、地方誌像現在機關裡的人民日報一樣,古時候多的很。”
“那你有沒有看到姜姓的家譜?”我一說,小文也有所反應,從副駕駛座上往後探過來。
“那個倒沒注意,一直在找列傳、文集了,那玩意倒是歸了檔,整理別的書籍的時候,都摘出來了。”我們一開始沒跟小劉說613工程有姜氏家譜這茬,他到現在也沒在意。
“我們隨便吃點。。。,回去。。。找家譜。”老張被擠得呼吸一頓一頓的。
日期:2011-2-16 10:24:00
草草吃了點快餐,一行人馬上折回天一閣。吃飯時小劉已經在電話裡安排工作人員把家譜都擺到房間去,我們一進去就分了組檢視。
小文和連凱一組,我和老張一組,老張和連凱負責把家譜帶姜的找出來,我和小文能看懂點古書,負責核對確認。大概花了幾個小時,總共找出了5本姜氏的家譜,分別是天水、敦睦、崇本、敬義、敦本等五個堂號,其中天水堂後人多在廣東福建等南方地區,敦睦堂分佈在山東萊陽等地,崇本堂則是寧波土著姜氏,分佈在餘姚慈溪鄞縣,敬義堂分佈則非常廣,從四川到湖北到浙江,敦本堂在江西婺源。
小劉給我們大致分析了一下,在春秋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是母系氏族的產物,簡單說都隨媽姓,媽姓什麼,子女也姓什麼,姚、姜、姬、姒這些帶女字旁的,都是姓,都是母系氏族的遺留,而到了春秋時期,開始在姓的基礎上慢慢發展出了氏,氏就是父系氏族的標誌了。氏可以是姓的延續,也可以是封國名稱、官職、居住地名字什麼的來命名。而姜這個姓氏,是從炎帝就開始的,炎帝就姓姜。後來的姜子牙也是姜氏的一脈,但姜子牙輔佐的文王姓姬,屬於異姓,所以分封到了東夷,大概是怕異姓謀反,支的比較遠。那個敦睦堂應該就是山東齊國的後裔。而天水是姜姓發源地,陝西甘肅那邊,後來戰亂才分別遷移到了廣東福建,敦本堂是江西那脈,從家譜裡面看,屬於後期改姓改成姓姜的。最應該注意的是崇本堂和敬義堂,崇本堂的姜姓在寧波時間不長,是敬義堂的分支,時間大概是乾隆時期才遷移到寧波,而且這個崇本堂的家譜編例最完整,似乎是有意讓後人查脈絡的,而敬義堂別看脈絡分散,但源頭在四川。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