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時,夏至的日曆剛翻過去一頁。因為被“杜紫薇”的名諱深深吸引,便一直忙於查詢紫薇的資料,並在較短的時間內對紫薇有了一個還算完整的瞭解。這個沉迷於美好事物的過程是享受的,尤其是穿梭於古典詩詞的叢林漸次看清紫薇並試著讀懂她,盛夏的酷暑自然多了幾分清涼的雅意。
這一切當然拜杜牧所賜。
關於杜牧“杜紫薇”名號的得來,有兩種看法。
先說其一。古代天文學中,人們把天上的恆星劃分為三垣,分別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據中央,而皇帝自稱天子,因而皇帝居住的地方就稱作“紫禁城”。唐代官制為三省六部制,其中中書省權力最大,“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新唐書•百官志》)。開元元年(713),朝廷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為紫微令。自此,中書省遍植紫薇。大中六年(852),杜牧任正五品上的中書舍人,成為中書省的骨幹官員,因而被人稱作“紫薇舍人杜紫薇”。
其實中書省改名紫微省僅維持了五年,但自此兩者算是脫不了干係了,人們還是習慣於沿用舊稱。而且,中書省庭院內也還是栽種紫薇。白居易也曾任中書舍人,其《直中書省》一詩讀來別有情韻:
絲綸閣下文書靜,鐘鼓樓中刻漏長。
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
絲綸閣是撰擬朝廷詔令並由皇帝頒發詔書的地方,“人言清禁紫薇郎,草詔紫薇花影傍”(歐陽修《紫薇花》,一說陶弼作),此時的白居易在中書省值班,起草詔書已畢,但覺長夜漫漫。獨坐黃昏,寂寞無聊,幸有紫薇花倩影飄搖,與己為伴。此時的紫薇儼然成了詩人的知己,並給詩人帶來安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