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8-11 13:01:35
第十五章:東頭不亮西頭亮05
這五人連日密謀,竟然把攻擊的苗頭直指當朝宰相李昉。尋常官員他們也沒有興趣去動心思,之所以會這樣做,應該是趙官家有意起用趙昌言為相的原因。太平興國八年,趙普罷相,李昉與宋琪並居相位,宋琪雖是首相,然而,趙光義卻對李昉更加器重。在宋琪因‘素好恢諧,無大臣體’被免職之後,李昉竟然也獨相兩年之久,在趙光義一朝也算是異事一樁。
李昉對於雍熙年間北伐之事,極力反對,趙光義為了繞過他的阻擾,乾脆直接瞞過了李昉,與樞密院大臣議定了北伐之事。李昉得知之後,大膽上疏,奏章中甚至把趙光義比做隋煬帝楊廣。北伐失敗之後,因為趙光義力主北伐之議,也不好降罪李昉。
雍熙北伐,趙光義‘獨與樞密院計議,一日至六召,中書不預聞’趙官家這種獨任親信,架空政府的行為。不但惹的李昉心下不快,朝野之士對此也多持異議。端拱二年,趙光義朝最負盛名的諍臣王禹偁、田錫二人先後上表章,均對趙光義不使中書預聞北伐之事表示不滿,指出‘豈有議邊陲,發師旅,而宰相不與聞!’希望趙官家檢討自己的言行,在將來‘一一與宰相謀議,事事與宰相商量,悔自前獨斷之明,行今後公共之理,則事無不允當,下無不盡忠。’朝臣們希望透過宰相來控制君權的無限擴大,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君權、相權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中心點。這樣才會達到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開明昌盛理想社會。在趙光義一朝,士大夫階層已經自發的把自己歸類為統治階層,雖然他們是作為封建帝王的附庸出現,然而卻有著獨立人格,這種現象萌生在中世紀的中國,開有宋一代開明政治之先河。在宋士大夫心底已經存了‘天下者,非天子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沒有制約的君權是一種‘虎兕出於柙’,宰相作為朝臣的領軍人物,必須有力的制約君權。這樣達到一種天下大治才是理想的大同世界。雖然趙普是在端拱元年出任的宰相一職,端拱二年,王禹偁與田錫上的書,期間似有因果倒置之嫌。然而,趙普的再度拜相,雖有著元僖的舉薦,更多的應是趙官家為了平息眾怒,不得已之下為求得一種政治平衡。只有安撫朝野人心、重振中書權威,才會讓朝野之上的反對他的暗流漸趨平靜。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