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公元1664年,當時已是清朝康熙三年。
杭州。刑場。忽然有五個身穿明朝服裝、頭梳明朝髮式的人出現於眾人面前。為首的,乃南明大臣張煌言。臨刑前,他寫下這樣一首詩: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輪。
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草未曾春?
“螳臂攔車”,一般皆比喻頑固不化者。但是,反抗民族奴役的張煌言們這種“姑留螳臂強當輪”的悲壯,恰恰顯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百死愁絕中勃勃不屈、前赴後繼的偉大精神。
他帶血的頭顱,為南明歷史的驚歎號點上最後濃濃的頓點!
回顧那個崩潰的時代,在那個病態人格比比皆是的混亂社會中,甚至是慷慨成仁的自我犧牲,都會被認作是一種消極的反抗行為。隨波逐流呢,又不能帶來真正的解脫。於是,對於動盪、殺伐年代的讀書人來說,人生變成了一種絕望的煎熬過程。
在“亡天下”的淺層憂慮和“失身家”的深層恐懼二重夾擊下,明末清初的中國士大夫階層,面對一個即將完全傾覆的世界,惶恐之餘,他們日益艱難地要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順從恭卑地自暴自棄,心如止水地削髮為僧,棄暴力而合作地加入“新朝”——人生的道路有那麼多蜿蜒和歧路,出現在血染泥濘的中華大地之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