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1-26 12:32:28
%20
經濟學家郎鹹平之所以受到廣泛大眾歡迎,關鍵是他的觀察和大眾切身體驗符合。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確富了,中國人荷包也的確鼓了。中國在短短三十年時間裡,獲得了GDP全球第二、高速鐵路里程全球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全球第二、全球最大出口貿易國等輝煌成就,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另一個程度上,中國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全球20個最不適應人居的城市,16個在中國,中國的貧富分化,也達到了歷史罕見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留給普通人的上升渠道,越來越少。
雖然全世界範圍內,青年人上升道路窄、收入起點低已經成了不爭之社會問題。但是,在中國,這一問題卻又有著“中國特色”的複雜性。
眾所周知,轉型期的中國,經濟、政治、社會乃至文化,無一處不顯露著“二元化”特徵:市場,或者說私營的一元,已經佔據了就業的主體,也正成為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真正發揮影響力的所在。而青年人,特別是2001年即取消畢業分配(1992年便以名存實亡)後畢業的大學生,其就業乃至利益的主要渠道都已集中在市場、民間的一元了。
另一方面,權力的、國家的一元同樣存在,這是由於思想觀念,更是由於利益的慣性。自1950年代建立“國家資本主義”乃至“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後,國家企業賺錢(資源)、行政單位管資源分配、事業單位管理教、科、文、衛、體等社會雜項,成為了國家包乾一切,個人只需做好“螺絲釘”的福利社會。只不過這種福利是建立在大多數人均貧和極少數人因為權力的特殊待遇而擁有各種各樣難以計價的物質和精神享受上。到了改革開放時代後,雖然經濟的發展令民間、市場的一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是行政的、國家的一元分配資源乃至財富的功能只是在一定時間內弱化,卻沒有真正喪失,如果我們對照幾個關鍵年份的財政收入佔GDP之比值就不難發現,1978年,財政收入佔GDP27.8%,1988年,20.2%,1998年,17.4%,2010年,25.5%……可以說,權力在社會資源中的地位,在3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中幾乎走了個圓圈,又回到了原點。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1990年代青年人愛去外企、2000年代公務員考試卻日益火爆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