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72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20-10-09 08:12:16

明宗辭世 十二

2020-127

在天津橋事變後的第六天,在宮中長期臥病,又因為兒孫喪命而幾盡心死的後唐老皇帝,終於結束了心理與生理上雙重煎熬,病逝於雍和殿,享年六十六歲。稍後,按馮道與盧文紀的建議,李嗣源被追諡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於徽陵,具體地點在今河南省孟津縣送莊鄉送莊村東南。

與把皇帝當得極失敗的前任莊宗李存勖不同,明宗李嗣源在後世一般都得到了不錯的評價,常常被譽為五代的第二明君。雖然從前文中我們也看到了,李嗣源執政的這幾年,其實天下就沒有一天真正太平過,但好壞往往是靠對比襯托出來的,放在五代來說,明宗在位的這七年,已經算得上是“年穀屢豐、兵革罕用”的小康年景了。

如果說“兵革罕用”實際上是反應了明宗的消極,是靠著他對統一程序的放棄,和對一些割據強藩的無奈妥協才換來的有限成果,並不太值得頌揚。那麼“年穀屢豐”,李嗣源則是真正做出很多正面努力的。

明宗靠精簡各種政府機構(其中,李嗣源的後宮編制,在有記載的文獻中可能是史上最小的)、歷行節儉減少了政府開支,在此基礎上多次降低稅賦、徭役,讓利於民,讓民眾有了安心生產,真正能夠改善自身生活的動力。比如,李嗣源先後減少、取消了“麴錢”、“橋道錢”等雜稅;規定徵用民伕勞動一次不得超過十五天,“不可失信於小民”;限制民間高利貸對貧民的盤剝,規定不論年限,利息最多不得超過本金等等。不過,要論李嗣源在內政方面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舉措,還是他對稅收加耗制度的改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